• 您當前的位置: 集團首頁 >資訊中心 >產品資訊
    沉香香器:王者風范——帝王爐
    2019-04-25

    帝王爐是香爐歷史上十分經典的款式,爐原型出自何家村窖藏珍寶“忍冬花結五足銀熏爐”,因其出自唐宮,故而得名。帝王爐延續了唐代華美的風格,保留其原有三層熏爐形制,周身鏨刻具有唐代風韻之紋飾。




    爐分成上中下三部分:熏爐蓋鈕采用仰蓮座為裝飾,其下細鏤重瓣蓮花,寓意一份禪意,象征不垢凈土,小巧秀麗,蓋身裝飾鏤空如意云紋,鏨刻瑞鳳紋飾;熏爐中部為鏤空忍冬花紋,象征長壽健康、福氣連綿,鏤刻浮雕飛龍熏籠,龍鳳呈祥,中層爐身下部點綴如意云紋,吉祥典雅;底層爐身,細鏨如意纏枝唐草,裝飾口銜朵帶之獸首銜環,為凝重之爐身增添一絲輕盈之美,彷如唐代貴婦,輕紗細羅,迎風而立。底部為彎曲獸足,穩重大氣又不失靈秀。




    帝王爐整體造型繁而不復,舒展大方,華而有度,風格凝重典雅,是收藏之佳器,也是一件觀賞性很強的室內擺設用具。

    陳巧生大師制品——技藝精湛,品質高雅,極具收藏價值

    陳巧生先生,號爐香居士,是當代最有名的銅爐制作大師。陳巧生出生于銅爐世家,祖上自清朝起從事銅爐和銅器制作,陳巧生是家族技藝的第3代傳人。自20世紀70年代起,陳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復自明代起逐漸失傳,至民國時期已完全失傳的宣德爐制作技藝。 40年來,陳巧生在家人的支持下,通過遍訪各大博物館、查閱古籍和數千次試驗,終于復原明代宣德爐鑄造技藝,繼而完善和發展了銅爐開模、煉銅、鑄造、皮殼制作等幾十道關鍵工藝,成就非凡。




    “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陳巧生所制作的仿古銅爐,嚴格遵循古代工藝和制作技藝,其造型典雅,工藝精湛,皮色潤和,古色古香,寶光內斂,充滿靈氣,與清明宣德爐毫無二致,不可分辨。作為當世中國銅爐精品,“巧生爐”的特點有:

    [原料珍貴]鑄爐過程中除銅材外,還添加金、銀、錫、鎂等貴金屬,令爐體格外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煉次繁多]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巧生制爐爐料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肌膚;

    [爐呈寶光]遵循古法所制作的宣德爐,無論材質、器型、皮殼、神韻都堪稱經典之作,傳遞出中國千年傳統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文化載體——盛唐文化、香道文化、民族文化

    帝王爐,其型源自唐宮珍寶“桃形忍冬紋鏤空五足銀香爐”。熏爐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擺設,就連朝廷朝會之日也要使用,《新唐書·儀衛志》記載:“朝日,殿上設黼扆(fǔ yǐ,即帝座)、躡席、熏爐、香案。”帝王爐延續了唐代華美的風格,保留其原有三層熏爐形制,周身鏨刻具有唐代風韻之紋飾,爐型紋飾都代表著盛唐雍容華貴的文化特征,也是唐朝盛世繁華的縮影。此外,帝王爐是用香的經典器具,其用香儀軌濃縮著傳統香道文化、中華禮儀與禪修靜養之道的精華。

    帝王爐一般用于熏燃香粉。為了便于香粉點燃,古人常用模子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后點然,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一直沿襲至今。香篆,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需要心平氣和、動作平穩。古時禪寺中常燒香篆以測知時間,也有燒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并有將香印作成種子字、紇利字之香印,并將香爐觀想為法界,紇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當香印依次焚燒時,則顯現真實之理,當燒盡時,則代表萬法歸空之理。以此觀法修持者,能獲觀世安稱、無有障礙之福報,如同微妙蓮花一般眾人愛敬。)。

    今日之盤香、祥云香等香品,便是由香篆簡化而來。





    帝王爐可用于:熏香(可用作香道表演器具、靜修閑打篆香、放置盤香、祥云香等)、陳設、收藏、品玩、怡情弄趣等

    使用場所:會客廳、辦公室、茶室、瑜伽室、禪房以及各類會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