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之所以可以成為眾香之首,除了其本身多層次的熏香韻感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藥用價值,其藥用歷史已有1500多年。據統計,含有沉香成分的方劑在中醫古籍記載在冊的就有795個,配方有1168個。沉香是一味很好的中藥藥材,其氣芳香走竄,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名列為本草類上品,具有行氣止痛、溫中降逆、納氣平喘等功效。
中國沉香的藥用價值極高,是我國沿用歷史悠久的珍貴中藥。珍貴藥典及歷代醫學家對沉香治病的一些記載摘要如下:
《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沉香降氣丸以香附(炒,去毛)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爁)一百二十兩。治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食。

《本草新編》
“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而兩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腎,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切片為末,調入于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

《本草新編》記載了沉香溫腎通心,對心臟疾病的良好功效:取一錢沉香,切片磨末,調入心腎補藥中一起服用即可。日本醫學界研發的心臟名藥“救心"既是沉香所提煉,沉香于心肌梗塞的發作急救有重要的意義,成為心肌梗塞患者必須常備的藥物。
《雷公炮制藥性解》
“沉香屬陽而性沉,多功于下部,命腎之所由入也。然香劑多燥,未免傷血,必下焦虛寒者宜之。若水臟衰微,相火盛炎者,誤用則水益枯而火益烈,禍無極矣。今多以為平和之劑,無損于人,輒用以化氣,其不禍人者幾希。”
《雷公炮制藥性解》則記載了沉香入藥的注意事項:沉香屬陽,性溫,體質虛寒者宜用;性熱之人慎用。
《藥品化義》
“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沉,味辛走散,氣雄橫行,故有通天徹地之功,治胸背四肢諸癰及皮膚作癢。且香能溫養臟腑,保和衛氣。若寒濕滯于下部,以此佐舒經藥,善驅逐邪氣;若跌撲損傷,以此佐和血藥,能散瘀定痛;若怪異諸病,以此佐攻痰藥,能降氣安神。”

《藥品化義》記載了沉香對痛癢類皮膚疾病的強大功效,稱“疏通經絡,血隨氣行,痰隨氣轉,凡屬痛癢,無不悉愈”,可止癢散瘀,降氣安神。
《本草經疏》
“沉香,氣芬芳,《本經》療風水毒腫者,即風毒水腫也。水腫者,脾濕也,脾惡濕而喜燥,辛香入脾而臊濕,則水腫自消。凡邪惡氣之中人,必從口鼻而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入,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沉香治冷氣、逆氣,氣郁氣結,殊為要藥。”
《本草經疏》記載了沉香溫脾去濕從而治療水腫的藥用原理:口鼻為人陽明之竅,容易被惡氣侵入。惡氣入體,則脾濕,脾濕則水腫。沉香的芬芳清陽之氣從口鼻進入體內消除了惡氣,脾胃好了水腫自然消除。
《本草綱目》
“沉香,氣味辛,微溫,無毒。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清人神;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癥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補脾胃,益氣和神。治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本草綱目》記載了沉香去惡氣,治腹病,清人神,補五臟,止癢止瀉,去風濕,補脾胃等各方面的功效。沉香對于治療腹脹、胃寒、腎虛、氣喘有明顯療效,常用于治療氣逆胸滿、喘急心絞痛、積痞、胃寒嘔吐、霍亂、男子精冷、惡氣惡瘡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