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化環境
英國名家吉普林曾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香雖是一種嗅覺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學是一種超越國界、心靈共通的語言,也是我們身邊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馬遷所撰的《史記·禮書》中有“稻梁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芷所養鼻也。”說明漢代人們已講究“鼻子的享受”。《漢武內傳》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其富麗奢華,可見一斑。當時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爐、薰爐、香匙、香盤、熏籠、斗香等。
漢代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燈油里,點燈時就會有陣陣芳香飄散出來,奇妙無比,稱為“香燈”。清親明快,若有若無的香味,無論在家居、書房、辦公室、影劇院,還是茶座、酒吧、宴會廳、旅途中,無形中愉悅了人們的身心,凈化了人們的心靈,淡忘了人們的煩惱,消除了人們的疲勞……
二.禮神祭祖
熏香的習慣來源于宗教信仰。古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解釋不了,感到神明莫測,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驅邪避疫、豐衣足食,于是找尋與神對話的工具。由于人們覺得神仙與靈魂都是飄忽不定的、虛無飄渺的,而香點燃后會發出煙霧,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與神、祖先聯絡的辦法—把各種要求向神祈禱:“借香煙之功,請神明下界”,寄托一種精神希望。
歷代的王朝貴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習慣,盼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教信仰每天都有點香拜神敬佛的習慣。自古道:人爭一口氣,佛受一柱香。燃香是為了傳遞信息,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豐收之年,答謝神明;出門前焚香求平安、好運;開業時焚香求發財;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時,焚香求吉利。可見焚香已成為人們渴望實現某種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跡的一種方式。
自古以來,人們生兒育女、延續香火的相法,已成為一咱信念,人死后,后人會燃上三柱香悼念,表達思念之情,代代相傳。清明掃墓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但出遠門的人們都要回家祭奠,有的僑胞、港澳臺胞更是不遠千里返鄉祭祖,給祖先點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訓的心聲。
中醫傳統中一直運用植物熏蒸法治療各種疾病。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習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聞香、斗香之說。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更是中華醫學幾千年形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