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 集團首頁 >資訊中心 >產業資訊
    香逢正當時·“大師風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展
    2019-04-07

     

    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天地造物,必循其道

    萬物生靈,必有其緣

    或許,只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

    或許,只是一團異乎尋常的泥

    或許,只是一次涅槃重生的邂逅

    不經意間,勾動了喝茶人的心

    從此,一把古樸醇厚的紫砂壺

    成了茶臺上亙古不變的景致



     

    愛茶的人,從不會輕易錯過與紫砂壺的相遇。

    46日,踏著春天的尾巴,一場“大師風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展牽動了無數東莞愛茶人的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顧紹培、曹亞麟、吳鳴,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張紅華、儲集泉、呂俊杰等大師攜百余件紫砂壺作品亮相東莞民盈美術館,為眾多壺友、茶友、香友帶來了一場紫砂壺的饕餮盛宴,令游者流連忘返。

     





    紫砂壺何以如此這般深入人心?

    概因其:器之美,藝之臻,禮之中,質之樸,境之逸也。



     

    器之大成者

    六尊有壺,或方或圓,或大或小,方者腹圓,圓者腹方范金琢玉,彌甚其侈。獨陽羨以陶為之,有虞之遺意也。

    ——清·吳梅鼎《陽羨磁壺賦》并序

    壺器,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演變與發展,是“六尊”中不可或缺的器具。紫砂壺,可謂六尊壺器之大成者。觀其發展,由粗趨精、由小趨大、由簡趨繁,復而返璞歸真,形成了以“古樸、含蓄、精巧、文雅”為主流美學的壺藝追求。

    紫砂壺,靜可觀形,動可品韻,淺酌低吟,悠然賞壺,飲者意動,仁者心動。

     

    藝之至臻者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壺,融合制壺、書法、繪畫、篆刻詩文等技藝于一身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因其獨特的優質泥料、多樣藝術造型和對傳統技藝傳承脈絡的重視在世界工藝美術苑林中聞名遐邇。

    壺之臻者,必傾之以匠心方可圓成。而匠者,始于心方能見于器。每一把壺的誕生,都是大師一次傾心創作的成果,從選礦、粉碎、研磨到和泥、制坯、燒制等各個環節,無一不精益求精。

    壺藝之美貴在變化變化貴在創作,抱守至誠初心,方能成就壺藝之至臻。

     

    禮之制中者

    中華民族最是講究禮制,“藏禮于器”便是典型,“禮器”的誕生承載著中華民族“禮制”的深厚內涵。茶器具的存在,是為了完成飲茶過程的禮儀風尚。用器的過程,既是茶的品飲過程,也是領受茶文化精神,內心深省民族傳統意識的過程。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質享受,茶具的配合卻蘊涵了人們對形體審美和對禮趣的感受。

    夫禮,所以制中也。紫砂器造型渾然天成、紋飾祥瑞圓融、技藝巧奪天工,且與詩書畫及金石篆刻完美結合,既不過于艷麗,又不會太粗糙,恪守“中和”之道,雅俗共賞,讓人把玩不厭。



     

    質之樸雅者

    紫砂壺所用的紫砂原泥,僅能在宜興丁蜀地區范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故而又雅稱為“富貴土”。紫砂還可以獨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礦物而獨立成陶的陶土,本身具有很好的黏結度和可塑性,具備單獨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奇特的一種。

    用紫砂制成的茶壺具有雙重氣孔結構,透氣性良好,故能“泡茶色香味皆蘊”、“暑月夜宿不餿”。紫砂材質還具有類似海綿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壺,即便不放茶葉,水中也有茶香。

    紫砂壺,滿腹珠璣,卻以本山土砂直示本性,不以浮華悅人,藏溫潤澤于一抔泥土之中,只有不斷地使用、潤養,才會慢慢浸顯其質之美。這種質樸、含蓄、深沉而又優雅的姿態,也是一種人生的啟迪。

     

    境之入化者

    東方美學講究意境美,意境愈深遠,愈是耐人尋味。意境至高者,可謂之“出神入化”。紫砂壺,便是這“出神入化”中的一員。

    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文人雅士愛紫砂壺,更多的是享受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閑雅的精神韻律。一把紫砂小壺,帶給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更是融匯著天、地、人、茶的統一意念,是恬淡閑適、優雅自在的美好意境。

     

    一壺一茶,一生一眷戀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之為物,產自崇,吸收天地靈氣,配清潔流泉。所謂仁者智者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雅士深愛的天、地、山、水,仁、禮、智。

    伴隨茶的發展,衍生了各式各樣的茶具,直至紫砂壺的誕生,讓每一款茶似乎都有了各自的歸屬。宜興紫砂壺一直以來都被廣泛認為是世間茶具之首的泡茶器皿。茶界有言:“一壺不事二茶”,說的便是紫砂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善于吸收茶湯,留存茶香味,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即使不加茶葉,單用沸水亦能沖出淡淡茶湯來。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紫砂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

    國人愛茶,認為茶有八德。頌之曰:茶有八德,德馨味厚。丹青難寫,甌鼎易烹芳名鼎立,大器天成。康樂甘香,有八德處有嘉飲;和清敬美,無一物中無盡藏。

    國人愛茶,愛茶的真味,更愛茶所蘊含的真意。也許,這是最恰當的時間,讓人與茶、茶與壺、壺與人產生了奇妙的交融,這種交融不是湊合附加,而是氣與血、意與味、思想與意識的深度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樸典雅,凝結著茶文化深厚的自然氣韻,文人雅士在沖泡品飲的意境中尋求到了天地間神逸的心靈感受。一客一壺,自斟自飲,其樂趣亦無窮。

     

    壺中有天地,香逸滿乾坤

    如果說茶與壺是天生的伴侶

    那么茶與香、香與壺便是天生的知己

    茶,讓壺有了用武之地

    壺,讓茶的真味愈加醇厚

    而香,則是引動茶意、壺韻的神來之筆

    焚香品茗,成了歷代文人雅士深入靈魂的愛好與習慣。

     



    紫砂壺,壺小乾坤大,融金木水火土,融方圓剛柔,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壺之中,天地萬物皆可幻化于壺,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當焚上一炷香,泡上一壺茶,靜靜品茗,細細聞香,與行云流水間感悟東方意境的奇妙,浮躁的心漸漸平靜、踏實、和樂

     

    匠心精鑄,悅享品質生活

    《管子》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消費升級和社會的現代化,文化自信和歸屬感越來越成為剛需,這為傳統文化復興提供了好的環境和土壤。


     


    文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是引領、滋養、服務現代生活。文化復興需要以人為本,尊重人們對精神生活與品質生活的追求。當傳統文化真正融入現代品質生活中時,一種新穎雅致的東方美學生活將成為潮流,因為美是人所無法拒絕的。

     



    在這個“快餐化”時代里,我們需要工匠精神,才能打造真正高品質的美學生活。大師們禪精竭慮地創作每一把紫砂臻品,為的是美與質;民盈美術館精心籌備紫砂展,為的是將紫砂壺的美與質展示給更多的人;而香城集團的香癡沉香則是錦上添花,將紫砂壺的美與質襯托到極致。

     



    國人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于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我們何其幸運處在這個國泰民安的時代,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追求“理想國”,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品質生活。



     

    香城集團愿攜手民盈集團,聚心聚力,以香筑城,悅享美好品質生活。




    相關內容
    第十一屆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產業博覽會將于12月18日盛大開幕

    第十一屆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香博會”)新聞發布會于11月27日上午在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二樓召開。本屆香博會由東莞市沉香協會主辦,廣東清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宏進展覽有限公司、旭生香市文化創意產業園承辦,廣東省佛教工藝用品行業協會、廣東香城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共同協辦,將于12月18日-21日在旭生香市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

    2020第十一屆東莞香博會今起接受參展報名
    歡迎熱衷沉香事業發展的同仁們踴躍報名參展
    第四屆東莞寮步采香節即將在牙香街隆重舉行

    2020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寮步香市體驗周暨第四屆東莞寮步采香節將于9月30日隆重舉行,內容豐富多彩,歡迎各位市民前往體驗參與。

    莞香的前世今生

    香之神韻千變萬化,香之文化源遠流長。莞香文化作為中國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香文化源起-興盛-沒落的縮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城集團在惠東縣人民政府舉行沉香產業發展論壇

    為貫徹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林改發〔2019〕14號),充分發揮我省森林資源優勢,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林木和林地綜合經營效率,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快廣東林業高質量發展,現就促進我省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