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若雨《非煙香記》有云:以一香變千萬香,以千萬香攝一香。香是個神 秘、奇崛的領域。廣闊無垠,綿綿無盡,生生不息,其勢滔滔而莫能御之, 無處不在而古今皆然。香之神韻千變萬化,香之文化源遠流長。莞香文化作為中國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香文化源起-興盛-沒落的縮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香史源遠流長,中華香韻芬芳至今。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有廣泛利用,無數文人雅士歌之詠之,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香文化。秦漢時,隨著國家統一疆域擴大,以及“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
據史書記載:唐代時,莞香樹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甚。因東莞一帶的土質特別適合莞香樹的生長,出產的香料品質最好,莞香中品質最好是“女兒香”,一度成為皇家貢品。
宋末元初時期,沉香木在東莞已"盛種之,客旅多販焉",故寮步香市。自那時起,各地香農將不同等級成色的沉香運來,在寮步鎮內的"牙香街"加工,打上"莞香"的招牌再出售。
元明時期,莞香逐漸形成規模。明代東莞逐步形成莞香收購、加工、交易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銷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國內各地及東南亞一帶。歷史上的莞香集散地,當數東莞市寮步鎮的牙香街最為繁榮,也被稱為"香市",是廣東香市、藥市、花市和珠市等"四大名市"中最具特色的。
清嘉慶《東莞縣志》記載:"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下)亦載:"莞香莞香,以金釵腦所產為良。其香種至十年已絕佳,雖白木與生結同。他所產者在昔以馬蹄岡,今則以金桔嶺為第一,次則近南仙村、雞翅嶺、白石嶺、梅林、百花洞、牛眠、石鄉諸處,至劣者烏泥坑。然金桔嶺歲出精香僅數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馬蹄岡久已無香,其香皆新種無堅老者"。因東莞一帶的土質特別適合莞香樹的生長,出產的香料品質最好,名聞全國,是上貢的佳品。
《廣東史志》記載:"莞人多以香起家","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據稱當時莞香甚是貴重,有"1兩香等于1兩銀"之說。當時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發達,外銷的莞香多數先運到九龍的尖沙頭(今香港尖沙咀),通過專供運香的碼頭,用小船運到石排灣(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運往廣州,遠銷中國內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國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碼頭,香飄滿堂,尖沙咀古稱"香埠頭",石排灣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稱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個地區總稱為香港。中山原稱香山,據說也與莞香有關。古代,中山市地屬東莞,以產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樹的重要產地。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葉,都是東莞一大名產,但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因種種社會歷史因素的變化,莞香生產在清朝后期至民國時期開始衰落。清朝晚期,國外香料尤其是東南亞的香料不斷涌入,加重了香農的負擔,種香販香再也不能養家糊口,莞邑大地的香農逐漸放棄祖輩賴以為生的職業。同時清政府貪官污吏對香農巧取豪奪,迫使生計無著的香農四散逃離,盛極一時的莞香生產貿易走入低谷。莞香遭到徹底清除是在建國以后的“文革”時期,文革中莞香被冠以“四舊”遭到批判并禁止出售,這讓莞香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很長時間。
戰亂對莞香的破壞也不可低估,清康熙年間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這樣記述當時東莞香農的情況:“自離亂以來,人民鮮少種香者,十戶存一,老香樹亦斬刈盡矣。今皆新植,不過十年二十年之久,求香根與生結也難甚。”戰爭災難多莞香的璀璨由此可見一斑。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東莞縣志》記載:“聞前令時,奉旨購異香,大索不獲,至杖殺里役數人,一時藝香家盡髡其樹。”眾多香農為了躲禍避禍,不得不將所種的香樹全部砍斷摧毀,更有香農為遠離禍端,將自己的香樹摧毀以后攜家眷逃跑。莞香衰落了,貿易莞香的集市寮步香市也跟著煙消云散。
寮步香市衰落了,民間燒香的習俗依然保留。解放初期,每到節日慶典東莞依然有人賣香買香。在寮步香市牙香街,總有一些當地香農販賣著自家出產的莞香,遠近善男信女尚可買到莞香。
文革十年,莞香作為封建余孽被批臭,嚴格禁止民間販賣交易。解放后長期以來莞香樹遭到濫砍濫伐,曾經滿山披綠的盛況不再出現,莞香樹瀕臨絕跡。
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已經難覓莞香蹤影,只在大嶺山、虎門、寮步鎮、清溪、風崗等的個別村落風水林和原始次生林尚有少量野生莞香存活,很多地道的土生土長的東莞人對莞香樹都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容,莞香那段輝煌的歷史畫面只能保留在一代代莞人的記憶中。對于文化,民間記憶總是長存,形成文化復蘇的火種。
為了恢復莞香和香市的盛況,近年來東莞人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各級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給予莞香文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
1.2009年10月,東莞寮步的香市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009年3月,大嶺山雞翅嶺村被省民政廳、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正式評定為“女兒香之鄉”。
3.2011年10月,大嶺山鎮女兒香傳統工藝制作項目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4.2012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下稱香博會)暨寮步第三屆香市文化旅游節在寮步召開,本次旅游節上,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寮步“中國沉香之鄉”的稱號。
展望未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香文化以及由香文化衍生而創新出來的文化產業也必將煥發蓬勃生機,在這個物質水平和消費能力穩步提高的時代,展露其美妙動人的千年神韻。而曾經以香市聞名的寮步鎮更是打造了一系列建設“現代香都”的宏偉計劃。
第十一屆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香博會”)新聞發布會于11月27日上午在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二樓召開。本屆香博會由東莞市沉香協會主辦,廣東清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宏進展覽有限公司、旭生香市文化創意產業園承辦,廣東省佛教工藝用品行業協會、廣東香城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共同協辦,將于12月18日-21日在旭生香市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
2020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寮步香市體驗周暨第四屆東莞寮步采香節將于9月30日隆重舉行,內容豐富多彩,歡迎各位市民前往體驗參與。
香之神韻千變萬化,香之文化源遠流長。莞香文化作為中國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香文化源起-興盛-沒落的縮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貫徹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林改發〔2019〕14號),充分發揮我省森林資源優勢,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林木和林地綜合經營效率,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快廣東林業高質量發展,現就促進我省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提出如下指導意見。